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研路漫漫,且行且思 ——小记上海硅酸盐研(2)

来源:硅酸盐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参加第16届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国际研讨会 在复旦的四年博士(2009—2013年)求学,胡萍依然保持一刻都不松懈的状态。胡萍的博士课题是新型烯

参加第16届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国际研讨会

在复旦的四年博士(2009—2013年)求学,胡萍依然保持一刻都不松懈的状态。胡萍的博士课题是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聚烯烃产品作为最重要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在包装、涂料、玩具、农业、建筑、汽车、电气和电子等行业应用广泛,这大大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聚烯烃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针对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基础研究既不是新的也非热门的方向,而烯烃的聚合催化也早已产业化,因此研究和关注的人不多,该领域发高影响因子文章也相对困难,金教授不放弃是因为烯烃聚合催化产业化中的一些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开发新型聚烯烃产品应用于国民生产非常重要。传统催化剂苛刻的催化条件使得聚烯烃产物的纯度、转化率和选择性都不够高,金老师希望通过胡萍的研究能制备一系列新型的金属有机催化剂,实现烯烃高产率、高选择性可控聚合。经过几年的研究,胡萍在金教授的指导下,基本解决了烯烃产率和选择性的问题,但是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制备成本依然没有达到产业化的要求,未能走到产业化这一步,她始终耿耿于心。整个博士阶段研究的工作量很大,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欧洲化学》(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金属有机化合物》(Organometallics)等杂志上6篇,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等多项国家级的荣誉。

义无反顾探新路,求新不舍“本”

在胡萍最初的人生计划里,博士毕业后希望到世界一流的大学去继续学习深造。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论文,她联系了众多世界名校后未果,这使她有点迷茫了,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工作。她决定给自己两年的缓冲期好好想想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时,胡萍恰好听了复旦大学张凡老师一个关于纳米材料用于生物分析的报告,她发现自己好像又重燃了科研的激情。于是胡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换方向!在胡萍鼓起勇气向张老师“表明心意”后,张老师开始有些顾虑,因为她的研究背景与纳米生物医药研究的方向隔得有点远。况且博士毕业后选择转到跨度这么大的研究方向,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重起炉灶,即使转型成功出成果也会比别人慢,而很多基金的支持都是有年龄限制的,有可能会错过一系列机会。

考虑再三,胡萍还是决定破釜沉舟,或许是博士阶段的研究经历给她强烈的刺激,虽然不要一味去追求所谓的热门方向,但是选择当今世界科学共同体和普通百姓最关心的研究方向一定是对的,而与生命健康有关的研究无疑是未来的主流方向之一。胡萍的决心打动了张凡老师,这样她就加盟了张老师的团队开始一段博士后的研究生涯。文章一开始提到胡萍胆子挺大的,这个博士毕业后转方向的事足以佐证。

胡萍以前积累的小分子化学合成的知识背景与纳米材料、生物与医学的学科差异非常大,转到这个方向之后,如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生物细胞实验、活体实验等对胡萍而言都是全新的领域,胡萍说自己就像海绵一样,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地进步。张老师建议她不要放弃原来的专业背景,结合原来的优势,将金属配合物相关的化学知识“嫁接”到纳米材料上。

胡萍细细体味着张老师的话,在融入纳米材料领域的同时,发挥自己原先的专业所长,她发现以前的知识背景用到纳米材料上或能另辟蹊径,如将合成的功能小分子修饰到纳米颗粒的表面,能赋予纳米颗粒细胞靶向定位和荧光性能、电学性能等新的功能。传统锌离子荧光探针基本局限于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激发光波长在紫外或可见光区,适合检测溶液里的锌离子。由于激发光穿透深度受限,无法用于活体内锌离子的检测。将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化学修饰到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材料表面后制备的纳米复合探针,能够被近红外光激发,产生荧光,穿透深度深且灵敏,可以用于活体细胞内锌离子的检测。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分析化学领域的权威杂志《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上,这也是胡萍在纳米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山之作。博后两年,胡萍的最大收获是明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继续发挥自己在化学方面的优势,与材料、生物医药相结合,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之路。

入职硅所获更大平台,转向癌症诊疗

因为研究领域接近,胡萍有机会接触到一位无机材料界的知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研究员。施老师学术精湛、儒雅而低调的学者形象深深地印在胡萍的脑海里。胡萍博士后期间一直拜读施老师和他的课题组发表的很多高水平的文章。随着了解的深入,胡萍感觉自己的课题方向与施老师的研究方向相近,因此在找工作时,加盟施教授的团队成为首选。胡萍的努力和她的目标也得到施教授首肯,这样2015年3月,胡萍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进入硅酸盐所。

文章来源:《硅酸盐学报》 网址: http://www.gsyxbzz.cn/qikandaodu/2020/1017/348.html



上一篇:环境
下一篇:熔融制样-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硅酸盐

硅酸盐学报投稿 | 硅酸盐学报编辑部| 硅酸盐学报版面费 | 硅酸盐学报论文发表 | 硅酸盐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硅酸盐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